四个“三分天下”——中国钢铁发展新格局
2023/4/11 14:41
导语
“钢铁可以让世界更美好”、“钢铁铸就人类一代文明”,钢铁结构材料撑起“旧基建”,钢铁功能材料助力“新基建”。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即日起,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设立【铁军说钢铁】专栏,旨在与广大钢铁同仁一起凝心聚力、凝聚共识,“规划百年基业,研究发展之策”。
四个“三分天下”——中国钢铁发展新格局
研究探讨未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格局,对于健康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针对2022年以来行业发展再次陷入困境,笔者曾提出“短期控节奏、中期调结构、长期变格局”的观点。长期变格局是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伴随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近期与行业同仁的交流和冶金规划院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格局可用四个“三分天下”概括。
一、 我国钢铁格局变化趋势
(一)企业格局“三分天下”
以中国宝武、鞍钢集团、河钢集团、沙钢集团、首钢集团、建龙重工、德龙钢铁等为代表的钢铁企业持续推动兼并重组,发展格局不断演变。根据2022年粗钢产量测算,前10位钢铁企业集中度达到42.8%,前5位钢铁企业集中度达到30%;中国宝武粗钢产量更是达到了1.32亿吨,蝉联世界粗钢产量第一位。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主体多、整体协调性差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传统的“规模就是效益”的竞争思维仍然没有完全扭转,部分区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随着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周期性投资的物质资源消耗模式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等高质量发展模式,房地产等行业进入转型发展的存量调整时期,钢铁行业将进入较长时间的下行周期,行业发展再一次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了新一轮重组窗口期。从长远来看,通过持续推动行业整合,我国钢铁企业必将形成领航型企业、专业化企业和同质化企业“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时代造就了领航型企业,以超大规模为主要特征,未来将会有1-3个亿吨级规模企业、4-6个5000万吨级规模企业;产业发展造就了专业化企业,以单类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为主要特征,未来将会有上百个企业单类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周期性投资造就了同质化企业,以同区域、同产品为主要特征,未来这类企业将减至百家以内,以满足区域基础需求为主。针对这三类企业的发展战略建议是:领航型企业建生态圈、专业化企业稳产业链、同质化企业拼成本线。领航型企业通过超大的产业规模,强大了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吸引和带动钢铁行业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提高全球范围的产业协同。专业化企业依靠在细分领域的深耕,高质量嵌入到我国制造业发展新格局之中,稳定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细分产业供需的高质量动态平衡,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同质化企业依托在区域市场的成本优势,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基础需求提供优质优价的基础原材料。
(二)流程格局“三分天下”
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原因,我国钢铁流程结构一直以长流程为主导,短流程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9.7%,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美国70%左右、中国以外其他地区50%左右相比,差距显著。近年来,我国废钢供应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且大部分流向竞争力更强的长流程钢铁企业,电炉钢竞争力仍然较弱,无法短期内快速提高产量和占比。与此同时,低碳冶金流程尚处于起步研发探索阶段,中国宝武、河钢、建龙等大型钢铁企业积极参与研发,推动流程结构调整。
随着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的日渐强烈,低碳冶金技术路线成为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焦点,以氢代碳冶金工艺成为世界主流低碳冶金研究方向之一,高炉富氢冶炼和氢基直接还原等将成为重要技术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废钢资源量的增长以及电炉钢配套政策的完善,电炉短流程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步显现。未来,我国将逐步形成传统长流程、电炉短流程、低碳冶金流程“三分天下”的工艺流程结构新格局。初步预测,在2035年之前,由于钢铁需求虽逐步下降但仍将保持高位,高炉-转炉长流程以效率高、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继续保持50%以上的比例;之后,由于废钢积蓄量逐步提高,能源革命持续推进,碳排放约束逐年加强,直接还原铁等新型铁素资源越来越丰富,电炉短流程将迎来规模化发展时期;另外,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开展了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氢基竖炉等不同工艺路线的探索,由于行业规模大、企业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中国钢铁有条件引领世界钢铁工业低碳转型。
(三)能源格局“三分天下”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持续增长,化石能源仍是当前能源消费主体,其中煤炭约占56%,非化石能源占16.6%。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占全国能源消费比重的11%左右。钢铁工艺结构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能源结构高碳化,煤、焦炭占行业外购能源总量的90%左右,电力占比约6%(按当量值计算)。钢铁行业的能源转型正在持续推进,但也面临新能源应用带来的用能安全性、协调性和经济性问题;目前,一次能源利用典型指标高炉燃料比行业平均为530.7kg/t,二次能源利用典型指标余热余能自发电率行业平均为54%,全行业绿电(光电、风电)占总电能消耗比例仍不超过1%;二次能源利用仍有潜力,新能源利用提升空间巨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钢铁行业正在按照相关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未来将逐步形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新能源“三分天下”的用能新格局。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社会包括钢铁行业在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也必将经历重点关注一次能源“使用”、二次能源“利用”、新旧能源“混用”、未来能源“通用”的发展阶段。(详见范铁军:从“节能”到“用能”——“双碳”目标下我国钢铁能源转型变革之路)
(四)原料格局“三分天下”
钢铁行业铁素资源主要包括国内矿、进口矿以及废钢,2022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9.68亿吨,折算铁精粉产量约2.8亿吨,铁矿石进口量11.07亿吨,废钢产生量2.6亿吨,国内矿、进口矿以及废钢对粗钢的贡献率分别约为17%、61%和22%,进口矿石仍是我国铁素资源最重要的来源。近年来,进口铁矿连续多年超过10亿吨,其中海外权益矿产量仅6000万吨左右,自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进口量占比超过80%,进口来源高度集中。此外,国内废钢尚未达到最佳产出阶段,据统计,2022年我国废钢资源产出量2.6亿吨,炼钢废钢铁消耗总量2.1亿吨,同比下降7.2%。国内废钢“回收-加工-配送”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规模、技术、统计、渠道、财税、经营等方面都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长远来看,随着“基石计划”的推进,国内矿产资源勘查与储备将得以增强,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力度将持续加大。国内社会钢铁积蓄量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未来废钢资源产出量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再生钢铁原料进口量有望逐步提升,预计2030年全社会废钢资源供应量将达3.5亿吨以上。此外,有实力的企业正在加快海外优质权益矿的开发及产业链延伸。通过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国内矿、废钢在国内钢铁生产的原料贡献比将逐步提高,钢铁行业将逐步形成国内矿、进口矿和废钢“三分天下”的原料保障新格局,铁素资源安全供应保障能力逐渐增强。
二、对未来钢铁格局构建的建议
企业新格局构建方面。一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土地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钢铁行业良好经营秩序。二是持续推动兼并重组。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鼓励和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区域市场、细分领域的资源整合。三是优化要素资源流通。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指引,破除限制能耗、碳排放、产能产量指标等自由流通的规定,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优势企业联合重组。
原料新格局构建方面。应建立国内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加快矿业税费、矿业权出让收益等制度改革,对矿山实施分类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矿业权整合。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及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建设铁矿石等关键矿产资源境内外基地。加快打造废钢资源回收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废钢铁综合利用园区和基地;进一步完善废钢行业管理制度,合理引导钢铁行业废钢资源高效利用。各方面共同发力,努力提升原料供应保障水平。
流程新格局构建方面。鉴于当前我国绿电绿氢资源不足且成本高,同时相关低碳冶金技术尚不成熟,未达到大规模推广阶段,建议采取持续研发、重点推进的原则,在我国长流程为主的流程结构基础上,以行业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推进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和先进技术应用推广。
能源新格局构建方面。全行业应坚定不移地挖掘自身的能效潜力,深度回收二次能源并做好分布式梯级利用,统筹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协调互补,在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基础上,以储能系统为支撑逐步加强新能源的应用和消纳,构建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的能源体系。长期看,钢铁行业应以电能替代和氢能替代为主线,构建以“绿电+绿氢”为核心的能源系统,加上氢冶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
(信息来源: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