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供给 向着“高级化”扎实推进——聚焦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2023/3/15 14:10

文章来源:中国冶金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再次将“创新引领”“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摆在了重要位置。在此前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也着重强调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基础、促提升,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 。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贯穿我国钢铁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2023年,钢铁行业又该如何协同推动关键技术产品创新,努力促进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本期《两会云客厅》特邀请钢铁行业及有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相关企业代表,请他们就如何“补短板、锻长板”“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期嘉宾

        李世平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宝武中南钢铁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董才平 全国人大代表,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

        欧云飞 全国人大代表, 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纪委书记、首席运营官

        闫宏伟 全国人大代表, 包钢集团稀土研究院 杭州分院副院长

        杨正平 全国人大代表, 柳钢集团质量部 化学研究室化验工

        1.您认为当前钢铁行业应着重补哪些短板?强哪些基础?促哪些提升?能否列举几个亟待攻克的“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

        李世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相当迅猛。如今,我国已成为钢铁生产第一大国。站在新起点,钢铁行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在绿色环保上下大功夫。近几年,在中国宝武中南钢铁旗下子公司中,仅中南股份就在环保产业上投资了17.8亿元。

        同时,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以钢铁产业为基础,重点吸引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和上下游供应链关联企业,加快建设绿色钢铁产业链,推动从传统的生产型厂区向现代化园区转型,探索出一条国企老工业基地集约高效发展和欠发达生态区转型升级的创新引领之路。

        此外,传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链”上发力。钢铁行业要充分发挥钢铁产业链链主的优势,致力构建钢铁产业链、生态圈,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组建“总部+基地”海外工作组,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董才平:我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钢铁企业要想经得住“大浪淘沙”,只能以质取胜,围绕品牌化、数智化和绿色化3个方面推进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做好产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产品的竞争,只有持续加大产品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和质量提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另一方面要走好低碳发展之路,围绕“双碳”目标,加快节能降碳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节能环保上进一步自我加压,提高标准,持续推进低碳转型、绿色发展。

        此外,钢铁行业已经发展到了拼质量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一方面,我们需要围绕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优特钢,抓紧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重点攻关优特钢产品的“国产代替”,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贡献钢铁力量;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产业链的延伸。以中天钢铁为例,我们计划在常州基地打造一个精品深加工基地,同步发展现代物流,不断强链、补链,提高抗风险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水平。

        就攻克“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而言,我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向钢铁强国迈进,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以产量取胜,更多的是发展“高、精、尖”产品,研究如何解决“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以中天钢铁为例,目前我们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钢、核心零部件用钢、军工用钢等“特、精、尖”产品,针对用于太阳能的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的切割丝等长期依赖进口的产品,开展国产化技术攻关。

        欧云飞:我认为,我们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铁矿石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同时,短流程钢铁生产成本过高、产能过剩等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可以统筹钢铁产能和钢铁工厂建设布局,以优化结构为主线、抓手,进一步优化国内钢铁产能布局,满足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2.补短板、锻长板,离不开科技创新。请结合您的经验,谈谈健全钢企科技创新体系,有哪些好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正平:我算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化验工,柳钢内部良好的创新体制机制、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代代相传的“传帮带”师徒机制、开放包容的实践学习环境等,都极大地帮助了我,让我在短短3年时间内,从“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

        关于健全钢企科技创新体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把握创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产品结构升级、装备升级改造、工艺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发展等,力戒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杜绝不切合实际、不能解决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二是完善创新机制。良好的科技人才培养发展体制机制,能够较好地帮助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和生产力转化。比如,柳钢积极打通管理、技术、技能岗位晋升发展通道,通过扫除身份障碍,进一步强化各序列人才的互通交流,让管理、技术、技能3类人才并轨,让他们能够处于同等地位、获得同等薪酬,实现同等价值、同等发展。

        三是激发创新活力。健全钢企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钢铁创新发展平台。建议国家加大对钢铁产业(重点)实验室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培养行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建设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完善补贴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升级改造类投资项目扩大贴息范围,支持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还需加大对重大创新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对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科研;加强科技人才服务,在学术氛围营造、职业发展保障方面给予激励或政策倾斜。

        四是营造创新氛围。健全钢企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面激发全员创新意识。例如,柳钢以“职工创新节”为载体,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提质增效”劳动竞赛和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积极发挥工匠等先锋模范创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同时加强创新文化宣传,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弘扬严谨治学、潜心科研的科研情怀,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3.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董才平: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就要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升级,依靠智能化、数字化引领行业发展;同时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机器换人、数据换脑”,把成本压下去、把效益提上来。以中天钢铁为例,南通项目打造了行业一流的数字化控制中心,工人可以在距离生产车间5公里外的地方精准操控生产。在淮安项目中,我们投入大量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目标是建成能够长期具有竞争优势、改写钢帘线产业格局的企业,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球首批金属深加工行业的“灯塔工厂”。

        闫宏伟:我认为,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主要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无法预期的市场风险,科技成果形成产品后能否迅速被市场接受,在正式投入市场前往往无法“打包票”。二是无处不在的技术竞争使科技成果存在被替代风险。

        总体上看,很多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技术本身不好,而是市场规律使然。因此,要想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必须承认创新性成果转化是高风险投资这一客观规律,合理投入资源。同时,适度提前开展成果转化工作,控制转化规模、小试多试,不以成败论科研等,都可以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本期嘉宾

        黄一新 南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毅 永卓控股总裁、永钢集团总裁

        王社昌 中国重型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1.您认为当前钢铁行业应着重补哪些短板?强哪些基础?促哪些提升?能否列举几个亟待攻克的“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

        黄一新:钢铁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任务,今后应着重补齐数字化、低碳化方面的短板。因此,我认为,行业仍需聚焦数字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协同效应和价值创造能力;同时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着力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方面,可以采用降碳路径,即节能与能效提升、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等;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低碳冶金技术。此外,相关政策的制定、废钢用量的增加、工艺效率的提升以及突破性技术的开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可以推动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亟待攻克的“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点:一是针对新型镍系钢铸坯抗氧化涂料,重点研究如何在不增加目前在用涂料成本的情况下,解决涂层质量导致的凹坑、麻坑、麻面等问题。二是从N10276真空轧制复合板全流程生产工艺技术入手,重点研究如何实现N10276哈氏合金复合板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针对N08120耐热合金的开发与应用,重点研究如何打通N08120全流程生产链条,实现N08120合金国产化。四是研究抗氢高强韧压力容器用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调质型高强钢氢脆失效问题,探索抑制氢损失成分、组织的调控技术;掌握储氢压力容器用钢的强韧匹配度、厚度方向性能均匀性及表面冲击提升的工艺调控技术,加速氢能实用化,推动国内首个大容积高压储氢罐材料应用。五是解决1000兆帕级高强水电钢特厚板零下60摄氏度低温韧性匹配难题,制定1000兆帕级高强水电钢产品标准,为大型水电工程项目设计选材、高端钢材国产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促进新材料、新工艺在水电重大工程中的应用,保障大水头、高容量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后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助力国家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王社昌: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如今已在行业内达成共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高级化的产业基础来支撑。

        其中,绿色化发展是钢铁行业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必由之路。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氢冶金是促进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要实现氢能的广泛应用,一要绿氢,二要足量,三要低成本。这两年,我国在氢制备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制造出来的氢比传统石油天然气和钢铁冶炼流程中产生的煤气更具经济价值。但是,在氢的储存、运输等方面,我们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此外,钢铁作为“两高”产业,想要提高短流程比重,就要解决短流程产品品种拓展问题,尝试采用新的工艺生产高品质钢。同时,还要解决短流程电炉钢生产过程的耗能问题,开发化学能电炉炼钢工艺、更为先进的热能利用和回收技术,继续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2.补短板、锻长板,离不开科技创新。请结合您的经验,谈谈健全钢企科技创新体系,有哪些好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黄一新: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是支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效运行、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此,针对如何健全钢企科技创新体系,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适合企业创新体系的机构。这样做,企业可以采用顶层设计,全方位部署,企业各机构单元积极配合,确保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运行。

        二是聚焦前瞻性研发战略目标。企业需开展前瞻性的研发战略研究,拥有独有的关键核心产品和技术;同时以市场需求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引领,以用户需要为导向,进行个性化、差异化产品技术开发,助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三是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持续增长的资金投入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关键支撑,企业可以设立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机制,用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保障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确保各项创新活动按计划进行。

        四是完善科学的人才机制。钢铁企业大多都拥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建设、引进机制,同时采取分类管理、分类激励的保障措施,确保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企业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五是建设开放型平台。搭建平台,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自主研发与合作创新相结合,有效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与效率。

        王社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要求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指出,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就是要求我们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市场需求,提高研发选题、研发投入、研发组织的保障能力和应用场景的开发能力。

        中国重型院作为国内冶金重型装备研发的领军企业,借助“科改示范企业”先行先试机遇,建立了更加完善的自身科技创新体系。钢铁企业是我们的用户,我们的研发方向总是跟着用户需求走的。这两年,一些用户给我们提出需求、提供应用场景,我们很快研发出了国内首套直径13.5米级转炉超低排放除尘装备、国产首套轧制厚度为0.03毫米级超薄手撕钢冷轧机等钢铁生产高端装备。

        但是,单从钢铁技术研发层面上看,我认为当前还存在产品、工艺与装备这3个链环连接不够紧密的问题。所以,我希望钢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牵头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推动“选题、投入、组织、应用”一以贯之,从而提高整个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效率。

        吴毅:结合国内钢铁行业实际情况和永钢自身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钢铁企业参股或控股上游煤焦、合金、含铁原料等资源型企业,协作开发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新技术。

        二是针对行业领域短板、共性技术,发挥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支撑作用,整合多学科、多团队优势,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开展交流,促进多方协同合作、攻关,提升钢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能力,打造钢铁生态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针对重大和基础领域的短板,支持建立以下游重点需求用户为主导,多方参与的技术攻关联盟,汇聚优势,创新资源,持续开展研发攻关。针对竞争性领域的弱项环节,探索更加包容、宽松的激励机制,让更多创新型企业放手一搏。

        3.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王社昌:应用场景欠缺、自主应用积极性不高是阻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贯通,将需求和供给连起来,从需求端部署技术供给端的研发节奏,从而加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黄一新:针对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做好开发任务研究,积极制订、调整相关工艺技术指标,形成相关技术分析报告,为产品应用提供基础。二是要做好产业化工作,加大对相关配套设备、人才、检测设备等重要资源的投资,为产业化保驾护航。三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与合作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依托单位为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网)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    冶金工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北楼A座  邮编:100711    电话:010-65227956    传真:010-65131921    Email: office@mcchina.org.cn    京ICP备09066254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