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双碳”背景下2022年国内钢铁需求或下降0.7% 行业集中度仍待提升

2021/12/17 14:53

        在“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盈利分化,产品供给受限。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的逐步完成,钢铁行业将在供需结构、进出口结构、产业集中度等多方面迎来新变化。
 
        展望2022年,钢铁行业格局迎来深刻变革。

        在“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盈利分化,产品供给受限。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的逐步完成,钢铁行业将在供需结构、进出口结构、产业集中度等多方面迎来新变化。

        12月15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和全球钢铁需求预测, 2021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为9.54亿吨,同比下降4.7%;2022年我国钢材需求量为9.47亿吨,同比下降0.7%。

        同时,预计2021年和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分别为10.40亿吨和10.17亿吨,同比分别下降2.3%和2.2%。生铁产量2021年、2022年分别为8.63亿吨、8.24亿吨,同比下降2.8%、4.5%;铁矿石需求量2021年、2022年分别为13.64亿吨、13.02亿吨,同比下降2.8%、4.5%。

        钢铁供需将逐年缓降

        2021年,我国经济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政策收紧等影响,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应链受阻,钢铁行业的生产和需求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预计2021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为9.54亿吨,同比下降4.7%;预测2022年我国钢材需求量为9.47亿吨,同比下降0.7%。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对此解释称,当前房屋建设等领域钢铁需求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下降,导致我国钢材整体消费量下降。2022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李新创预计,明年的基建投资将为钢材需求总体稳定提供有效支撑,保障性租赁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成为结构优化的新动能。此外,机械、汽车、造船、家电、铁道、自行车摩托车等行业的钢材需求也将保持增长态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短期内钢铁需求虽然保持缓速下降,但城市轻轨、高端制造装备等新的需求增量对钢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落后产能将加速退出市场竞争。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多次强调,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粗钢产量94636万吨,同比下降2.6%,其中11月份粗钢产量6931万吨同,比下降22.0%。

        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预测,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40亿吨,同比下降2.3%,全年压产目标完成在即,或将成为2015年以来的首次产量同比负增长。而2022年的全国粗钢产量还将进一步下降2.2%,预计总产量为10.17亿吨。

        李新创表示,近几年,国内外旺盛需求和投资拉动导致粗钢产量高位快速增长。但若任其发展,可能会走上“刺激——增长——过剩——亏损”的老路,压减粗钢产量作为重要手段,将督促行业摒弃以量取胜、粗放发展的惯性模式,引导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进出口结构注重保障国内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中国累计出口钢材6187.5万吨,同比增长26.7%。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税务总局分别于今年4月底和7月底发布了关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此后我国钢材出口量出现连续下降,11月份我国钢材出口更是首次出现年内同比负增长,同比下降0.9%。

        “总的来说,国家政策不鼓励钢材出口,受各种因素制约,明年钢材出口很难增加。”在李新创看来,国家取消钢铁行业的出口退税,将使未来中国钢材进出口结构发生改变,在“双碳”战略下,钢材产品应优先保障国内钢材需求和经济发展。

        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2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的通知》中,继续对铬铁等106项商品实施出口关税。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国清指出,硅铁、铬铁出口关税的提升以及其他产品高出口关税的延续,反映我国对铁合金、再生钢铁原料等产品的出口限制力度加大,目的是提升企业出口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抑制其出口相关产品,以满足国内对相关初级产品的需求。

        “对钢铁产品的进出口也不能是简单一刀切。如果我们没有高端产品出口,就很难在国际钢铁高端市场上拥有话语权,而对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则应该限制出口。”李新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新创建议,政策层面应该针对不同钢材产品采取差别化政策,支持高端钢材出口,限制普通钢材出口,鼓励废钢、钢坯等原料和初级产品进口,从而推动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的发展,压减国内粗钢产量。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生铁、钢铁再生原料、钢坯等初级产品的进口,也有助于减少对铁矿石的需求及海外依赖,引导钢铁行业降低消耗,助力钢铁行业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钢铁行业集中度持续增强


        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行业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5%左右,以化石能源为原辅料的工艺流程也决定了行业高消耗高排放特性,“双碳”要求和资源能源约束将是全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后续将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流程陆续发布。

        有业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现有的工艺技术条件下,主要依靠总量控制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降耗和碳减排,在氢冶金等工艺技术短期内难以获得大的突破情况下,控制总量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

        李新创指出,中国钢铁产量已进入峰值平台区,将在10亿吨规模上下波动,未来将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巩固去产能成果仍是今后行业重点任务,当前应结合碳排放、能耗双控、环保水平等综合考虑粗钢压减。

        “粗钢产量的压减对行业稳定有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压减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当有整体意识,不能碎片化、激进式地推进。”李新创说。

        李新创指出,钢铁行业作为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将率先在2025年左右实现达峰,未来将面临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以及严峻的“碳经济”挑战,钢铁行业碳达峰到深度脱碳乃至碳中和,最多仅有35年时间。

        21世纪经济报道从部分钢铁企业处了解到,当前钢铁行业的低碳化改革仍集中在行业头部企业。由于人才不足,研发能力滞后等问题,中小企业目前的绿色改造相对滞后。

        李新创表示,当前钢铁行业仍需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在“十四五”期间将切实整合深入,从而实现产能优化升级,减少同质化竞争。

        在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暨发展质量)评级研究成果》中,合计占全国粗钢总产量90.2%的122家钢铁企业中,竞争力评级为“极强”和“特强”的钢铁企业共56家,合计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4%。其中,中国宝武钢铁、中信泰富特钢、首钢等多个大型钢企名列前茅,技术创新能力、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占据了较高的评价权重。

        “如果不提高集中度,不仅对行业自身,对上游下游,对国民经济都不利。集中度低就容易打价格战,钢价会大起大落,全国10亿多吨钢的大市场,每吨钢价能够在短期内上下波动一千多元,和其他行业比起来,实际的利润率却并不高。” 李新创预计,“十四五”期间,全行业的整合进度或将达到60%。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    冶金工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北楼A座  邮编:100711    电话:010-65227956    传真:010-65131921    Email: office@mcchina.org.cn    京ICP备09066254号-18